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41 点击次数:108
民国二十五年汝南堂木活字本湖南常德《袁氏族谱》中,收录了清宣统三年的《三修散谱祭祖文》。“散谱”指家谱修撰完成印刷后,分发给各房支族人收藏保管的传统做法。其核心意义有三。一防失传:分散保存避免因战乱、灾害导致全族谱牒湮灭;二便查阅:各支系就近存取世系信息,维系宗亲联系;三强认同:通过保管责任强化族人“守谱如守祖”的家族意识。
“散”字既指分发行为,亦隐喻家族开枝散叶却同源共谱的文化内核。
三修散谱祭祖文
伏以木本水源,万物皆有发生之始;支分派别,后人得尽追远之诚。世祖西江籍,移常武胥宇,出鼎城东路,遗趾尚存。起行在永乐初,基时代不爽,迭传六世,并著二难。喜昆仲偕来,曾避王马之乱;携室家以往,遂遗谱牒之忧。百余年系纪无征,十三世骏、昭董任,参考莫及。搜神主而补残缺之书,采访遍周;询族老而留口碑之传,庶徙宏规甫创。硕果徒遗,草册初成,一线未坠。幸有枝干之别,恨无枣梨之虞。同治戊辰,逵、湘二公倡续修之论,存剞劂之志。年代不远,人丁日见繁多;居处异方,生没何能详悉?沿墨稿而旧章已定,秉笔不难;起草创而疑案旋生,执事匪易。是以谨从者非一夕,敢畏难而苟安;赞襄者非一人,皆胜任而愉快。防子孙以不肖,箕裘莫承;立法戒有数条,盘带是警。从此矩规严密,则效悉以朱子为宗;纪牒深藏,补修当禄欧氏之例。迄今四十余载矣,时局非同往昔。百物之价类奇珍,门户半属寒微;一毫之赀若重宝,遗编莫续。空谈者数年,老成已凋;践履者何日?去岁之议始协,数月之期告终。庆瓜瓞之延绵,仿欧苏之体式。五百年其数未过,十八世盛事重逢。特恐遣漏留泉下之悲,新墓已成;古冢记载绘生人之像,真貌变为假容。述信传真,家乘亦同国史;继志述事,后辈难企前贤。时值离乱之秋,变成夷虏之俗。天意谁挽?徒痛故国河山;人心何从?转歌昔日离黍。纵鼎祚或移,孝友之常经莫没;科目虽废,诗书之陈迹难焚。际此雍睦相亲,可冀家声丕振;异日人文蔚起,愈见祖德流长。兹当告竣,微仪是将;清酒既载,粢盛以尝。嘉肴来荐,馨香流芳;焚萧可答,秉焗辉煌。左昭右穆,济济一堂;拜跪升降,莫敢或遑。先灵已慰,筏昆永昌;子子孙孙,世守勿忘。
辛亥岁十一月廿二日
十四世孙育珩谨撰
用白话文翻译:
我们深知,树木有根,水流有源,万物都有其起始;家族支派繁衍,后人应当追念先祖的恩德。我们的祖先原本定居于西江,后来迁移至常武一带,最终在鼎城东路安家,至今仍有遗迹可寻。家族的历史始于明朝永乐年间,世代传承清晰,历经六代,兄弟二人(二难)共同振兴家业。他们曾为躲避战乱(王马之乱)而举家迁徙,却因此丢失了族谱,导致百余年的家族世系无从考证。
到了第十三代,骏、昭两公主持修谱,但因年代久远,资料残缺,只能四处寻访,依靠族中老人的记忆来补全家族历史。虽然草稿初成,但仍有遗憾,未能正式刊印成书。直到同治戊辰年(1868),逵、湘二位先辈倡议续修族谱,但因年代较近,人口增多,且族人散居各地,生卒信息难以详尽核实。修订旧谱尚属容易,但解决疑难问题却颇为艰难。幸好族中多人齐心协力,不畏困难,最终完成此事。
为防止后世子孙不肖,不能继承家风,族谱中订立了多条规诫,以警示后人。从此,家族规范更加严谨,效法朱子的治家之道;族谱妥善保存,并按照欧式修谱体例续修。
如今四十多年过去,世道已不同往昔。物价飞涨,家族中大多清贫,修谱耗费巨大,导致续修之事拖延多年。老一辈渐渐离世,修谱之事迟迟未能推进。直到去年,族人终于达成共识,历经数月努力,终于完成此次修谱。我们仿照欧式、式的谱牒格式,记录家族绵延五百年的历史,使十八代子孙得以重续家族盛事。
唯恐遗漏先人信息,使他们在九泉之下遗憾;新墓虽已建成,但古墓记载或有缺失,甚至可能因画像失真而难以辨认。修谱如同修史,必须真实可信,但后代子孙的能力恐难超越前人。
如今正值乱世,风俗异变,天意难测,我们只能痛惜故国山河的变迁。即便朝代更迭,孝悌之道不可废;科举虽已废除,但诗书传统仍应传承。愿家族和睦,家声振兴;期待后世人才辈出,彰显祖先的恩德。
今日修谱完成,谨以薄酒、祭品供奉先祖,焚香祷告,愿祖先之灵安息,保佑家族昌盛。愿子孙世代铭记,永不忘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